繁体版 简体版
199TXT > 科幻 > 这世界危在旦夕 > 分卷阅读1668

场伟大的复边之战。电报发不了太多文字,所有信息都由定期航班运回来。

第一份战报来自伯力方向,记者以自述方式描绘了战争准备的进程。开头第一段,“我们从哈尔滨出发,趁着江面尚未冻结,乘船沿松花江向东北方向前往佳木斯市。

虽然已是大雪纷飞,可沿岸无边无际的田地让我大吃一惊。我以为北方干旱只能种小麦,可佳木斯一带能种水稻。

此地东面是双鸭山,北面是鹤岗。船只继续向北能开到俄国控制的伯力,几十年前的中华故土,现在叫哈巴罗夫斯克。

向导是一名瘸腿的退伍兵,北疆建设兵团前进农场的场长,刚刚年满三十岁的汉子。他在船上向我讲述戍边扩土的过程。

佳木斯到伯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,冬天寒冷干燥,最低气温能到零下四十度。可在夏天的七月,这里炎热多雨,个别天能热到零上四十度。

伯力周边有大片的可开垦土地,俄国人完全视而不见。

中国屯垦人员开着蒸汽拖拉机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岸种地。每年种一季,能给国家上缴十几万吨粮食。

船只到前进农场时,我看到了驻扎此地的陆军六十三步兵师先导团,也看到了农场里修建的大型粮库。

粮库里是尚未脱壳的大米,农场还养了一千多头猪,上万只鸡,腌制的鱼肉近千吨,足够保障两万人吃三个月。

库存粮食按军需保障要求安排的,可以极大节省后方运力。铁路可以多多运输前线紧缺的弹药和油料。

北疆建设兵团的设立真是为国为民办了件大好事。不但安置了人口,还为军队供应粮食和后勤。”

现在的军报记者从连级军官转业,比后世只能在办公室写八股,到码头拍‘渔船’的废物更有专业素养。他们不知道战争即将开打,却敏锐发现战争的气息。

“前进农场的居民大多是退伍兵,少部分的当地人,此外还有朝鲜人和日本人。我甚至见到俄国人也在农场干活。

按当地人的说法,过去中俄边境并无明确划分,黑龙江对面的俄国军警时常越界抢劫乃至杀人。

瘸腿场长表示前进农场刚建立的两年,跟俄国人交火上百次。双方都有正规军事人员,逮着机会就下狠手,死伤不少。

此外当地男多女少,婚姻问题极难。

中国男人娶俄国女人的情况不少见。只因俄国人也穷,且不擅经营。其官员大多毫无管理概念,只会抢掠。

我采访了过几名俄国媳妇。她们对俄国官员切齿痛恨,骂起来就犹如我们痛骂地主老财,恨不能对方全家火化。

俄国官员压榨自己人也毫不手软。如此严重的民族内部矛盾,或许可以为今后治理北疆提供便利。”

这份报告是一周前送来的,周青峰有些兴趣,翻找下却没发现最新的,有些失望。而此刻,写报告的军事记者已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最前沿。

在松花江东岸,距离中俄边境不到三十公里。当中国军队的兵锋扫北,它不可避免是第一个遭受攻击的目标。

相比手持步枪或驾驶战车的士兵,军报记者的武器就是挂在脖颈上的德制‘莱卡’相机。写报告的人此刻停在进入伯力城外的道路边,对着一辆被摧毁的超大型‘移动堡垒’拍照。

“俄国佬真是有病啊!”

‘移动堡垒’的代号叫‘门捷列夫’。

是一辆近三米高,四点五米宽,十一米长,有四条履带,近两百吨重的笨重机械。它就像将一艘巡洋舰搬上了陆地,车体前部扛了门12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。

这玩意正侧面装甲分别是150和100毫米,‘灰狼’的那门50毫米战车炮根本打本不穿。另外它能慢速移动,且覆盖大型伪装网,空军想轰炸它也不容易。

这玩意的设计师就是搞出‘元素周期表’那位门捷列夫的儿子,瓦西里.门捷列夫。他是海军工程师,梦想造一种‘谁也没见过的,攻守兼备的移动堡垒’。

钢铁巨怪般的玩意根本不应该出现。但架不住普大帝大幅提升沙俄工业和经济实力后,其军方下令把这玩意造了出来。

这玩意是开战前一天从海路经过庙街方向运到伯力的,大概是想发挥‘以一敌百’的作用。

国防军在进攻时被它吓一跳,尤其发现自家战车打不穿对方前装甲时,更是有点慌。陆军召唤空军轰炸,结果轰炸机看不清地面伪装网,炸了几次不成功。

最后解决这玩意又很简单,它移动和装弹速度都太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